红棉树下的“诗和远方”
一棵足有五六层楼高的古红棉树,静静矗立在坡头区官渡镇高岭村的村口显眼处。时值开花季节,这棵古老的红棉树仿佛被一团团红霞包围,其盛放之热情感染了所有人。
“龙盘虎踞立村中,一树鲜花压万丛。莫问英雄何处出,书香赓续见春浓。”3月19日,在红棉树下,高岭村红棉诗社的骨干成员齐聚于此。他们手捧诗集,激情朗诵,互相分享着彼此对诗歌的体会与感悟。像这样文趣盎然的诗会,在这个村子里已是司空见惯。
村子的文化底蕴深厚
(资料图)
木棉树下吟诗成传统
詹汉贤是现任湛江诗社副社长、高岭村红棉诗社社长,也是创办红棉诗社的首倡者之一。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高岭村的文化传统以及红棉诗社创建的经过。
高岭村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科举时代就文风鼎盛,陆续出现詹春华、詹鼎元等少年登第的读书人。近代也曾出现詹自坚、詹石卿、詹辉等优秀诗人,其诗歌、对联、书画等闻名乡梓。近年来,高岭村的詹创军、詹汉贤、詹志钦、詹立辉、詹炯基、詹中华等一批诗人在市级、省级、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诗词作品多篇,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据悉,村中那棵高大的红棉树是由乾隆四十年(1775年)高岭村秀才詹春华到省府广州应试后带种而归亲手所种。此后多年,高岭村的诗人经常聚会吟唱于树下。近几十年来,该村在春节期间举办对诗、对对联等活动,日渐成为传统。很多村民都通过这样的活动与诗词结缘,成为乡村诗人。近年来,高岭村的诗人已积累了几千首题材多样的诗词,成为官渡镇诗词文化方面的引领者。
高岭村村干部詹小霜受父母影响成为一名诗词爱好者。2022年春节期间,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传统诗词文化,在詹汉贤、詹小霜等人倡议下,红棉诗社在高岭村成立。
诗社的成立得到了高岭村各界人士的支持,先有乡贤为诗社的成立募集了10余万元的创始资金,后有村民小组提供的一间约70平方米的办公室作为诗社的活动场所。
诗社制度逐步完善 鼓励社员写诗投搞
詹立辉是中学高级教师,和詹汉贤、詹小霜一样,都是多年的诗词爱好者,且同为成立红棉诗社的提倡者之一。
“我们诗社的社员业余积极创作诗词,作品不仅仅限于内部交流,还向有关报刊投稿,甚至参加诗词比赛。”詹立辉向记者介绍说,“此外,鼓励社员参加诗词比赛的机制正在逐步完善。”
詹立辉喜爱田园、山水诗,至今已创作200余首作品。近年来,他已有两首格律诗被国家级刊物《中华诗词》收录,11首被省级刊物《诗词月刊》收录,6首被省级刊物《诗词报》收录,3首被省级刊物《东坡赤壁诗词》收录,其诗词创作能力在诗社内得到高度评价。
詹炯基今年40多岁,是现任红棉诗社副社长。詹炯基说:“成立红棉诗社的初衷,是既要提高现有社员的写诗能力,更要培养以前未写过诗词、但对诗词有兴趣的人的作诗能力和水平。”诗社成立后,詹炯基和其他社内骨干合作分工,每人发动并教会身边朋友、同学、同事、亲人品诗写诗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旅融合乡村振兴
红棉诗社成立后,鼓励村民多动笔,展现新农村新面貌,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村民的生活不再局限于田间地头。詹汉贤说:“每次诗社有活动,村民都十分乐于参加。在家务农的村民,放下或调整农活;在城市打工或工作的村民,请假或调班,回来参加活动。”詹炯基也有相同的感受,说:“红棉诗社成立后,读诗写诗的人日益增多,许多老人、小孩也常常到诗社挥毫创作等。”
就在今年3月11日,红棉诗社还组织了一场诗会,邀请名家为社员讲授诗词知识,还邀请了龙头诗社的社员前来分享交流诗词创作的经验。
诗会活动对提高社员的诗词创作水平帮助很大。詹炯基表示:“诗社举行的几次诗词讲座,使我对诗词有更深更宽的了解。为提升作诗水平,今年以来我几乎每天坚持写一首诗。”
在诗社的带动下,高岭村“状元下轿石”、高雷人民抗日军誓师大会遗址等人文历史资源被整理和挖掘。今后,高岭村将借助红棉诗社,大力宣传和推广传统诗词文化,让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助力乡村振兴。
晨耕暮读吟诗作对
享受新农村美好生活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乡村总是很难与“阳春白雪”的诗歌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红棉诗社日益发展壮大,村民们晨耕(工)暮读,吟诗作对,享受新农村美好生活。诗社举办的系列活动,已经成为高岭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截至2023年3月,红棉诗社已有社员近60名,社员年龄从20岁到80岁不等,其中女性社员也有20多名。社员大多都是本村村民,亦有少数邻村的诗词爱好者。詹汉贤说:“能独立创作诗词的社员已有30多位。对于一个乡村诗社来说,这很不容易。”
詹汉贤说,接下来,红棉诗社要继续普及诗词文化,壮大诗社的队伍,加强与兄弟诗社如湛江诗社或其他县(市、区)诗社的交流互动,组织采风、诗会联谊等活动,帮助社员深入生活寻找创作灵感,继续提高社员的诗词创作水平,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