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即时看!“小修小补”藏着浓浓“烟火气”

“改衣服”等便民小店,让市井生活更富烟火气和人情味。记者 李忠 摄


(相关资料图)

钥匙找不到了,配一把;鞋底磨破了,补一补;裤管有点长,裁一裁;伞骨断了,接一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过去“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习惯,似乎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伴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曾散布在街头巷尾的修理摊似乎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小修小补”日渐式微,却依然透着浓浓的市井“烟火气”。

巷陌的“小修小补”店

匠人的手艺,市民的便利

量好尺寸、剪裁、缝纫、熨烫……近日,记者在吴川市梅菉街道长寿市场附近的“郭姨改裤脚”小店看到,年约5旬的郭姨正在麻利地为顾客修剪裤腿。小店里,泛黄的缝纫机“咔咔”运转不到十分钟,一条长短合适的裤子便递到顾客手上。

“我是郭姨小店里的熟客,已陆续在这里改了10余条裤子,郭姨手艺好、速度快、价格低,离市场近,找起来也方便。”顾客是一位年轻女子,网购的裤子有点长,但因为卖家没有赠送运费险,她嫌退换货麻烦,就拿到店里花几元改短一点。

郭姨是吴川振文镇人,开小店裁改衣物已有十多年了。改衣店面积很小,一台缝纫机和一张工作台就已经占据大部分空间。“有剪裤脚裁袖子的,也有改裤腰换拉链的,来来往往的基本都是住在长寿市场附近的居民。”简单的小修小补,郭姨一般十多分钟就能处理好,需要采购配件等复杂一些的,一般两天内也能完成。由于手脚麻利,且做的活质量不错,她有一批“忠实粉丝”。

在吴川市梅菉街道人民路,杨师傅的修鞋小店也开了十多年。擦鞋、皮鞋换底、磨砂鞋打理上色、皮鞋修护补色、皮鞋放大缩小……墙上一张泛旧的价格表,各种修鞋项目大多在一二十元到六七十元不等。杨师傅说,修鞋是个功夫活,一般看难度大小、时间长短来收费。“小小的店铺虽然赚得不多,但也是靠本事吃饭,生活过得很充实。”

不过,杨师傅也坦言,网购的便利性对修鞋铺的冲击很明显。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鞋子坏了就再到网上买,几乎不会来修”,往往只有居住在附近的中老年人,才会选择到店修理。

家住赤坎区的梁女士说,她所在的社区也还有一处露天便民服务点:一把椅子,一架补鞋机,还有一个装满锉刀、锥子、麻绳、剪刀等工具的老旧工具箱,这些就是在这个露天服务点修鞋的陈师傅的全部工具。

“陈师傅这个服务店,还是社区不少居民生活中的‘解忧小铺’。”梁女士说,缝补衣物、修自行车等一些看似“已经过时”的“小修小补”服务,其实仍然是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特别是对不少老年人来说,更是常会需要此类传统服务和帮助。“有了这些‘小修小补’,也会给居民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

“小修小补”进社区大有可为

“‘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是‘烟火气’的重要部分。”吴川市本土文化研究者梁杰认为,尽管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一些服务可以通过“云”端来实现,但对于配把钥匙、修辆自行车、织补衣服等,这些事情看似不起眼,从生活便利的角度看,依然是市民生活中的刚性需求。

“‘小修小补’不仅是一种小生意,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公共服务职能。”梁杰说,“小修小补”一头是百姓需求,一头是就业选择,群众生活更便利了,手艺人也找到了谋生手段——“小修小补”就这样成为城市生活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为城市的繁荣发展聚集着烟火气。

如今,城市的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但一些不起眼的“小修小补”的服务有时候却很难被发现、被看见,这给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烦恼。湛江市人大代表林壮锦认为,促进“小修小补”服务回归百姓生活,也是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

“让‘小修小补’回归,从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的意义上说,就是让便民生活圈回归、让完整社区回归、让城市宜居性回归。”梁杰认为,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小修小补”便民服务不仅要做到便民,同时也要有意识地从匠人散乱、自发的生存方式,逐步向有序、规范的发展方式转变。

“应有序和规范地支持‘小修小补’摊档并落到实处。”林壮锦说,只有让“小修小补”等贴近市民需求的服务越来越规范,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的服务,让更多市民感知城市的温情,这也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精准化的初衷。

在城市小区的配套建设中,需要有意识地将便民服务纳入社区的版图之中。林壮锦表示,外地省市有些做法也值得借鉴,比如方设立“社区工坊”,吸纳了配钥匙、修锁、干洗缝补、理发等一众小服务……

梁杰也认为,对于“小修小补”,要下足绣花功夫,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在守住消防安全、生产安全等底线的同时,善加引导、合理布点、适当扶持,就能给一处处“小修小补”留下必要空间,让这些小店能在规范有序经营中更好地便民利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