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150°C、最低-100°C,空间站里的航天员如何“避暑”?

昨日(8月23日)迎来“处暑”节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

开空调冷、不开空调燥热的时候

太空也会有这种气温尴尬的时刻吗?

航天员们都是怎么度过夏日的呢?

他们有什么避暑妙计?

“忽冷忽热”,冰火两重天

首先,我们要知道:虽然太空中的温度的确非常低,甚至许多地方的温度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3.15°C),但有趣的是由于太空是真空环境,没有空气当介质,身处其中的你并不会直观感觉到环境的“冷”或者“热”。

而没有介质又会导致处在太空中的物体(包括人类自身)没有热对流和热传导一说,想要散热吸热便只能通过热辐射,不过热辐射的效率却又是最低的。

于是,即使太空中温度很低,暴露其中的物体反而会感到自身的热量有些难以扩散。

此外,虽然像人类这样的个头小的物体热辐射散发出的热量少,但这并不代表太空里没有“大块头”:

恒星

作为太空中最主要的热源之一,恒星每时每刻都在通过热辐射散发出大量的热量,直接暴露在恒星热辐射下的物体,正面温度可能会升高到100°C以上。

因此,虽然太空十分寒冷,但由于恒星热辐射的存在,航天器及航天员们常常要面对冰火两重天的极端环境。

打造“四季如春”的太空之家

远在太空里的航天器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处于地球赤道上300km上空的人造卫星,有65%~70%的时间都受到太阳的强烈辐射。

而位于400km之上的中国空间站,在太阳光直射下,表面温度可达150℃,背阳面却低至-100℃以下。

因此,为了维持科学仪器和航天员的工作生活环境,科学家们专门研发了热控系统来保障航天器的正常运行,打造一个“四季如春”的太空之家。

“穿衣”隔热

在设计航天器时,研制人员会特意为它们设计上一身特殊“衣物”。

这种“衣物”往往是多层、多材料设计,目的是通过使用高反射率的材料打造多重结构以形成高热阻,达到阻止热量吸收和散失的效果。

涂抹“防晒 ”

为了保障恒温,研制团队还为航天器们涂上了一层低吸收—低发射型的热控涂层。

简单来说,低吸收就是减弱因吸收太阳热辐射而导致的升温效果,低发射就是减少因航天器内部热量外散而引发的降温因素。

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热控涂层自然就可以有效地保持航天器内外温度的恒定。

开启“空调 ”

除了上述的被动隔热,主动温控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时就要打开航天器的“空调”了。

例如在中国空间站,就是通过液体回路实现的控温技术。虽然它没有厚重的室外机,不过通过转移热量制冷的原理却是一脉相承。

通过液体在航天器的各个角落里反复循环,收集起多余的热量,再加热过冷的地方或者统一散热,这样就能保证每块区域的温度都可以保持在理想状态,甚至还能精确控制不同房间的温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