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信息:多些“非遗+劳动教育”的探索


(资料图)

10月22日,湛江市第八小学组织师生走进北部湾现代农业研学基地、金路糖厂,开展2022年自然劳动课程之甘蔗非遗研学行活动。(10月24日《湛江日报》)

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自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制作”等劳动内容,正式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对于如何开展好劳动教育,各地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方法。10月24日的湛江日报,就介绍了市八小的做法。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关于“非遗+劳动教育”的探索。

从目前各地实践来看,校园劳动教育存在一个明显短板。大多数老师并非专精于某一项生活劳动的“劳动老师”。带领学生参加劳动,教师自己也是在体验,并非熟练的劳动能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对某一项劳动操作要领未必能很好掌握,也多半不能将劳动的技能乃至美感表现或传达出来。要解决这个短板,主要有两种办法,其一是“请进来”,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校园劳动教育中来;其二是“走出去”,让师生到田间地头,跟着劳动能手真切地体验真实劳动。报道中组织师生到现代农业研学基地、糖厂,就属于后者。

通过实地“下蔗田、砍甘蔗、榨蔗汁、品甘蔗”,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更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有效地解决了过去“以课代劳”、“以教代劳”等的不足,让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真正体会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

更值得点赞的是,该校还穿插着“非遗+劳动教育”的探索——组织师生到糖厂,“见识了原始的榨糖工具,了解土法榨糖的历史文化,聆听了糖画制作历史”。劳动教育因非遗变得更生动有趣的同时,也解决了一些非遗项目关注度不足、传承后继乏力的问题。其实湛江各地都有不少非遗项目以及非遗文化传承人,这既是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是非常珍贵的教育资源。推动“非遗+劳动教育”探索,大有可为,也应大有作为。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吸引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又可使非遗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关于“非遗+劳动教育”,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不少探索。比如在汕头,潮州木雕、汕头蛋雕、潮绣、潮剧盔头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及传人纷纷走进校园上劳动课;在山东威海,有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带“课”,教学生烹调美食,开展一场场极具“烟火气”的劳动教育。在这方面,湛江也推出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但如何与劳动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甚至推出有湛江特色、能推动非遗传承的“非遗+劳动”校本课程,仍然有待加强探索。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就采用“走出去”的模式,让学生到挂牌的“非遗传承点”研学,有的更是与乡村振兴、乡土文化等结合起来,形成常态化培养机制。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 劳动教育 传统文化 现代农业